古人讀書的目的很明確,那就是十年寒窗苦讀書,一朝聞名天下知,讀書就是為了改變生活現(xiàn)狀、混個吃香喝辣的好前程。為了鼓勵青少年學(xué)子用心讀書,古人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勸學(xué)的勵志名言,諸如“書山有路勤為徑,學(xué)海無涯苦作舟”,“一寸光陰一寸金,寸金難買寸光陰”等等。
另外,還有兩句常被人引用的話就是“書中自有黃金屋”、“書中自有顏如玉”。面包會有的,愛情也會有的,只要是將書讀好了,無論是金錢還是美女都會有的,都可以獲得的到。
那么,你是否知道這兩通俗易懂的大白話出自何人之口嗎?說這話的人,就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、宋真宗趙恒。這兩句通俗曉暢的話,出自趙恒的《勵學(xué)篇》——
“富家不用買良田,書中自有千鐘粟。安居不用架高堂,書中自有黃金屋。出門莫恨無人隨,書中車馬多如簇。娶妻莫恨無良媒,書中自有顏如玉。男兒欲遂平生志,五經(jīng)勤向窗前讀?!?/span>
趙恒是宋太宗趙光義的三兒子,初名趙德昌,歷封韓王、襄王和壽王,還曾擔(dān)任過開封府尹。至道元年(995年),趙德昌被立為太子后,才改名趙恒。至道三年(997年),即位為帝,是為真宗。
每個新皇帝都會有自己的遠大抱負,趙恒也不例外,即位之初,也勤于政事。當(dāng)時,宋遼兩國戰(zhàn)事不斷,這曾是他們老爹趙光義一直頭疼而未能解決的難題。為了消除北患,趙恒于景德元年(1004年)北上親征,與入侵的遼軍會戰(zhàn)于澶淵。
皇帝能御駕親征,對士氣有著極大鼓舞,戰(zhàn)場局勢對北宋越來越有利。但是,就當(dāng)勝利在望時,趙恒卻打起了退堂鼓——趙恒懼于遼的聲勢,并慮及雙方交戰(zhàn)已久互有勝負,不顧將士們的反對,以每年給遼一定金銀為“歲幣”于澶淵定盟和解,史稱“澶淵之盟”。
宋真宗以金錢換和平的做法,也確實起到一定作用。就因這一紙盟約,澶淵之盟結(jié)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(zhàn)爭,“生育繁息,牛羊被野,戴白之人(白發(fā)長者),不識于戈”。宋真宗此舉,開了宋朝向番方交納歲幣換取和平的先河。此后宋遼邊境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的狀態(tài),兩國都將主要精力投入到經(jīng)濟發(fā)展上。北宋亦由此進入經(jīng)濟繁榮期,史稱“咸平之治”。
真宗趙恒還好文學(xué),擅書法,是著名的業(yè)余詩歌愛好者,著有《御制集》三百卷,《勵學(xué)篇》 就是其中之一。
但是,享受著“和平繁榮”盛世的趙恒,到了晚年卻變得越來越昏聵。他任用王欽若、丁謂為相,二人常以天書、符瑞之說熒惑朝野。趙恒在位的后半期,沉溺于“東封西祀”。
大中祥符元年(1008年),在全國掀起了一場長達十余年轟轟烈烈的“天書”封祀運動。宋真宗在龐大儀衛(wèi)扈從下東封泰山;四年,又以隆重儀式抵山西汾陰(今山西萬榮縣)祭祀后土地抵。有人認為宋真宗是借東封西祀來粉飾太平,以封禪迷信活動“鎮(zhèn)服四海、夸示外國”,洗滌“澶淵之盟”的恥辱。
期間,他在全國廣建宮觀,勞民傷財,致使社會矛盾加深,民間怨聲載道,使得北宋的“內(nèi)憂外患”問題日趨嚴重。一個曾經(jīng)鼓勵他人向?qū)W的好皇帝,自己卻一步步變得如此“神叨”。
乾興元年(1022年),趙恒駕崩,年五十五歲月。廟號真宗,葬于永定陵。